职教培训: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大有作为 |
发布时间:2010/10/16 15:03:20 浏览次数:3240 |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纷繁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该如何定位、形成特色、寻求合作。作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以升学与就业为导向的全国性教育培训机构安博教育集团,它们有哪些经验和做法?为此,本刊专访了安博教育集团副总裁黄钢博士。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据了解,安博是国际化软件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实训体系以及园区型实训基地的倡导者和最早实践者。你们基于怎样的考虑进行职业教育服务的?
黄钢:安博教育于2000年在美国硅谷创立。当时受国家的感召,公司的创始人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回国为教育做些事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力。十年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开放式教育平台和智能化学习系统的搭建,专注于在升学就业两个方面,服务于千百万学子。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努力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人才储备助力。安博教育注重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与产业相结合。黄炎培先生多年前就曾经提到过大职业教育的概念,职业教育本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教育界也不能,农工商产业界也不能。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发达职业教育。我们公司的优势就在这里,不仅国内国外两面的背景,而且与产业界和教育界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两者之间的鸿沟是什么,期望通过努力帮助学生填平。我们强调软技能和硬技能并重,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目前你们的培训内容涉及哪些领域?具体培训模式是怎样的?
黄钢:就职业教育服务而言,目前在培训领域方面,除了动漫、建筑装饰设计、网页设计、3G手机等培训外,我们更侧重于IT服务外包的培训,包括软件、网络等方向。我们在大连、昆山的实训基地都以针对日本、欧美等企业的服务外包为主。尽管已经开展了一些领域,但我们的培训范围绝不限于此,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拓展。由于考虑到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需求有距离,我们在培训模式上基本以实训为主。我们的实训与高校的实习、教学实践有所区别。实训是以就业为导向,不是以某一门课程、某一专业方向为导向。我们的实训基地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是老师带学生的传统教育模式,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实习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学员直接进入到一个工业化的环境,除了做简单的基础知识补充外,基本以项目经理制为主。把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工作环境,我们会根据项目来制定任务,学员围绕项目来工作。除了技能的提升,我们还注重“软实力”的培训。例如,团队合作精神、表达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员提前适应职场的能力。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你们做到了以就业为导向。但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很多投入,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黄钢:我们现在基本上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和一些高校合作,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我们会提供教学体系、流程、师资、教辅教程以及网络软硬件。另外一种是园区型的实训基地,这种完全接近企业的生产环境。但建设这样的基地需要很大投入。建立这种大型基地,需要与当地政府人才培养的体系和需求结合起来的。也就是说,当地政府有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有培训的优势,两者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以这样方式,我们与大连市政府和昆山市政府建立了紧密合作。就以软件产业而言,在大连建立实训基地是非常适合的。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要把大连建成软件产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在大连,软件产业发展很快,很多企业包括IBM、Intel、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都入驻软件产业园区。而没有人才,企业是无法聚集的,也是无法加速发展的。大连软件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对人才要求比较高。于是,我们和大连市政府签约,为园区培养高质量的软件人才,学员们可以通过企业化的培训,并就近找到工作。这就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经验之一。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高职院校也有实训基地。为什么大连、昆山愿意选择安博作为合作对象,安博的优势是什么?
黄钢:我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一些学校把精工实习也称之为实训,但实训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练习,做法也有所不同。在软件领域,我们的技术是一流的,基于网络的实训平台也是独有的。在这个平台上,硅谷的老师和工程师可以通过网络或实地进行授课。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您认为,在就业方面,大学生自身还需要进行哪些提升?
黄钢:有两点是我们很关注的,也是当今大学生相对缺乏的。一是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脱钩。以软件人才为例,学生的实践技能严重缺乏。我认为,一个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社会上不断磨练、学习和提高。二是情商缺乏,在与人沟通等方面有欠缺。所以大学生要想成功实现就业,第一要增加学习能力,第二要提升自己的岗位适应性。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对于高校而言,你们的吸引力又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作的?
黄钢:高校有高校的职能,教育服务机构有自己的职能。在中国,高校承担了太多责任,而很多责任是不应该由高校来承担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但不保证学生就业,尤其是一流高校,它们有自己的底蕴,教学内容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提炼出来的,不能随着产业的变动说动就动。作为培训机构,我们的优势是了解产业界的动向,并且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例如组织材料、编制教程等。在许多方面,培训机构可以高校的教学形成很好的互补。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我们与大学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研究、科学研究、职业素养训练等等。以今年我们与南昌大学合作共建为例,我们将安博教育集团的实训优势与南昌大学的教学科研优势相结合,通过实训基地优良的国际化实训环境与先进的孵化型实训模式,大力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作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你们除了公司本身的业务外,是否还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教育培训领域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教育培训行业是“危”与“机”并存的时代。对此,您怎么看?您又是如何看待和评价现在的教育培训行业的?
黄钢:有人说教育培训行业是块好吃的“蛋糕”。从宏观看教育行业的大发展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是不是这里的业务很容易做?我们认为并非如此。国外的人们的培训意识普遍比较强,没有工作的抓紧学习,有工作的也乐于“充电”,有些培训,政府也会在经济上给予补助。但是,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很分散,有品牌的值得大家信赖的教育机构不是特别多。培训机构门槛也比较低,可能几个人几台电脑就可以开课了。此外,一些培训机构也不是懂教育的人在办,投资商以营利为目的,一旦有危机就撤了。但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真正愿意做教育及有实力的企业,有品牌的质量好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获得大发展。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看来教育培训机构要想生存下来,或者说更好地存活下来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你们如何保证培训人才符合企业的最新需求?
黄钢:我们提倡个性化和终身学习服务,在业务链上,构架并打通了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关系。我们对硅谷的情况十分熟悉,对企业需求也有深刻认识。我们与产业界的联系非常紧密,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技术需求。比如说,Adobe 的Flex,这项技术在欧美较多,但在中国仍以Flash为主,在未来两三年flex是一个方向,很可能成为一项主导技术。基于种种分析与判断,我们很早就与Adobe开展合作,提前进行储备。事实上,与大型企业合作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实训基地里就设有企业的实验室,企业的HR也直接从基地招聘学生。此外,我们有自己的学习引擎技术,对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配以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我们在理念上强调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概念,除面对面教学外,我们通过网络将最新的技术及平台让学生应用。不断地和企业联系和沟通才能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企业真正有用的人才。
《中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随着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面对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和趋势,作为教育培训机构,你们是否有考虑?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而言,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机遇的到来?
黄钢:终身学习和搭建人才发展的立交桥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我们把它视为一种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的定义是,“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2010年最热门的十大职业中有好几项在2004年都不存在”。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学习,这是人生的一种需求。职业教育值得做和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搭建和完善职业教育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紧密联系等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