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就业遭遇红牌之后 |
发布时间:2010/6/23 15:43:32 浏览次数:3086 |
计算机专业似乎红了那么多年之依然是一片形势大好,但近期出炉的一份就业报告却无疑给这个专业泼了一盆冷水,就业遭遇红牌成了其最显眼的标签。究竟结果会像球场吃红牌一样再无翻身之力,还是后面另藏玄机?看看校方、企业和学生所做的努力就知道了。 盛磊岚 就业遭遇红牌 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率持续降低,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阶段,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该报告是基于麦可思2010年初完成的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撰写。报告同时显示,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8个专业是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名列其中。而在高职高专阶段7个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依然榜上有名。 这个在大众眼中一直是红透半边天的热门专业是否真的走到了冰河纪?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蒋建伟否定了这一说法。“这一类学生就业没问题,起薪也没问题。我们需要讨论的应该不是就业率,而是就业质量问题。”业内人士指出,而造成就业质量的关键原因还是毕业生与需求岗位的错位。IT行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快,而国内的教育模式却无法跟上这个速度。而且很多传统计算机教学只偏向基础跟技术,工程那块很弱。但是现在就业时学生却需要面对很多工程,这也是造成了学生上岗难适应的局面。 人才培养前移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我们企业也可以出一份力。企业的人才招聘不一定要等到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人才的培养也不一定要等到学生入职之后。这些工作都可以前移。”在阿里巴巴集团高校合作研讨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裁曹光荣表示说,这也是开展此次研讨会的重要目的之一。以上海的高校为例,目前阿里已经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希望今后也可以有更多的高校可以加入到合作伙伴的队伍中。 “人才培养前移,确实是一个很好解决学生实际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匹配问题的方式。”蒋建伟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表示,作为IT这个行业,学校里面是学院派,计算机这块东西要落脚的话,要有很多工程性的东西,包括实践案例、解决方案,这些东西学校的老师是不擅长的。我们现在很多校企合作主要基于这一点,企业可以派讲师到我们这里做部分课程讲授,主要是讲解一些解决方案、案例,怎么在工业界、产业界使用等。同时我们希望学生在学校就知道企业里面怎么做工程,怎么做产品,怎么面对客户。我们暑期大作业可以让公司出题目,让学生去参与,把暑期的过程变成人才培养跟人才选拔非常好的环节。 当然实习依然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争取进入企业的方式。数据显示,阿里去年实习生转换成员工的比例是85%,而2010年4月份,又招收了500名技术类实习生,而此次希望转换率可以达到100%。 高手学会主动“找食” 除了进入企业学习技术之外,聪明的学生还会选择另一条更自主的路——去培训机构充电。培训机构为了保证课程足够的吸引人,通常都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定期的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培训效果达到最大化。北大青鸟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的课程一般每隔18个月就会有一次重大的调整,这也是适应市场变化所做的变化。除了理论知识外,也会注重实践训练。 “当然在选择课程时也很有讲究,机构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要根据自己想学的和可以去学的相结合来挑选课程。”跑过很多家机构进行课程对比的小杨颇有心得。他告诉记者,比如NIIT特别为就业推出的“就业项目实践课程”,着重于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它的重点不仅仅在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同时也体现在成为当今企业非常根本之需要的软技能的培养上。它可以给工程师们一个独特的区域,更容易地获取在应用编程领域内新的技术。 “无论是对于技术了解多少,看过多少本书,在这样一个系统面前,你只有动手才会感到兴奋。”淘宝网系统架构师毕玄一语道出了IT人才的学习之道,相信者也给有志于此行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